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佳文赏析 >>open圣道三要之出离心(图)
Email

 

圣道三要之出离心(图)

摘自:《图解华严经》

文字录入:东方阳熹

 

点此看大图

点此看大图

点此看大图

 

  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构成了佛教中的“圣道三要”,而发起出离心的另一途径便是参“十二因缘”。

 

三界火宅

  六道轮回中,三恶道是较为痛苦的生命形式,只有通过严格戒除杀生、邪淫、愉盗、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念、嗔念与邪见这十种恶行,厉行与之相反的十善业,才能保证来世获得更圆满的投生。但在“苦谛”章节中我们得知,三善道的本质也是充满苦受,汉地佛教经常将三界比喻为熊熊燃烧的屋宅,而我们就一无所知地住在屋中。如果将饮食享用或感官刺激作为今生的唯一追求,则实在是浪费了珍贵的人身。

 

人身难得

  释迎牟尼佛曾用大地之土比喻畜生道,而手指甲上沾的一点土比喻人道,而地狱道与饿鬼道“人口”更多。这似乎是夸张,然而2005年的妈蚁数量普查显示,地球上的妈蚁约54678253.56亿只,而仅一只德国蟑螂一年就能繁育100000只后代,对比之下,这个比喻便显得合理了。堕入三恶趣的众生如此之多,而获得增上生(善趣之身)却如此艰难。因此,一个坚信轮回因果的人,在起初可能会寄望投生于富人之家或天人之中,但随着对轮回过患的更清晰认识,他必然会对六道厌倦,而想要彻底离开这个火宅,到达清净的涅槃之所。这种想从轮回及轮回之因——烦恼和业中出离的心念便是出离心。

 

发起出离心的第二种方法

  参出离心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依苦及集谛修,这点我们在前面已大致阐释过:还有一种便是观察“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教法,是一套浓缩地描述众生如何被烦仙及业所控制、无奈地在六道中经历无数生死的教义。这十二支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一支引发另一支,周而复始。明白十二因缘后,我们便会了解生死流转的运作方式及懂得如何切断这种循环。

 

十二因缘之个别说明

  十二因缘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这十二支运作如轮旋转,并无始末或首尾。把无明放在十二支之首,是为了解释一生之初而已,并非指它是十二因缘之最初起源。

  “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刻相离。这种影响便似一块黑布,把我们的眼睛盖着了,令我们不知事物的真相。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由于无明,我们便会造作种种善恶不同之业,这便称为“行”。“识”是业的载体,而由无明所引致之任何行,会被纪录在“识”之中。

  “名色”是指众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蕴身。这一身体是负载识的容器,亦是后来发展出之各支的基础.在名色蕴身存在后,并不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没多久后它便发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备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功能了。这便称为“六入”。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们便借此媒介与外境发生关联,这便是“触”的意思。有了感官等与外境的接触,我们便生乐、苦或不乐不苦之中性感受,这是“受”支的意思。因为有了“受”,我们便会有所贪爱,不愿与好事物及感受分离,又不愿与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以此类推,这是“爱”支的意思。因为有了“爱”,我们便有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取”。由“爱”及“取”,再加上第二支“行”,我们便具足了以后再受生的因缘了,这是“有”的意思。

  因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这便是“生”支的意思。而既有生,其必然后果是有“老死”。

 

十二因缘与四谛的对应

  如果从无明开始数下去,它直接导致行,行又载于识中,如此一支导致下一支,这便是轮回之本质——苦谛;我们亦可以从老死开始反过来逆参,导致老死的因是生,导致生的因是有支……这样便能明白苦之来源——集谛;从断除的方面来参思,若没有无明支,便不会有行支……最后无老死。这便是参思灭苦之境界——灭谛;反过来推论,想断除老死,便应断除生支的发生……最后无无明,达到涅槃。这便是断生死之方法——道谛。最终来说,我们必须断除的是无明,因为其他支均源出于无明支。

  无论是参“四谛”也好,参“十二因缘”也好,都能让我们明白流转于轮回的束缘与痛苦,从而走上圣道三要之“出离心”。

上传日期:2012.03.17

  相关文章:

  脱离轮回的三要道(图)

  众生不能脱离轮回的根本原因(图)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