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佳文赏析 >>open开悟之因在相续成熟(图)
Email

 

开悟之因在相续成熟(图)

 

 

  当我们翻开经典,我们会发觉八岁的小龙女成佛就在转眼女转男身,成就佛道。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也是即身成佛了。都说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两位为什么都是这么快呢?或者当我们听见说禅宗一闻开悟或者大圆满法即刻成就,成佛好像很容易,直接从果上摘取就好了,很多人对修行成佛产生误区,而会急功近利或者好高骛远以至贻误终生。仅仅阅读文字,无法把决心带出来,因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是他的体会,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体验,真正明瞭烦恼带来的坏处之后,你才会相信佛陀的話,並且下定決心地去修持。

  阿难替我们说出了心声——成佛很容易么?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为阿难说了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大富长者,拥有各式珍奇异宝,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独缺取得不易的深海赤珍珠。于是长者决定出海采珠,在突破种种难关后,终于找到赤珍珠的产地。

  珠蚌生性嗜血,为了得到这稀世珍宝,长者以刀刺身,将流出的血装入油囊中,并且垂至海底,引诱大蚌出而食之;一旦蚌壳打开,就趁机剖蚌取珠。就这样,长者一次次地刺身取血,一次次地入海剖蚌取珠,经过三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采集到一袋赤珍珠。

  长者带着这袋赤珍珠回到岸上。不料,同伴们看到如此稀有且价值非凡的宝珠,竟萌生恶念,欲杀害长者将宝珠占为己有。于是众人佯称要到井边打水,趁着长者不注意时,便将他推落井中,并把井口封死。

  坠落井底的长者幸好无恙,不知在井底待了多久,突然听到狮子的吼叫声;长者张开眼睛一看,竟然有一头狮子从旁边的洞穴走进来喝水。长者惊惶万分,心想性命难保,没想到狮子喝完水后就离开了。长者不仅松了一口气,并且循着狮子的足迹,离开这一口井,最后安全回到家乡。

  长者找到同伴的家,对他们说:「你们抢走我的宝珠并且加害于我的这件事,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只要你们将所有宝珠归还,我就不会告诉任何人。」他们看到长者安然无恙地站在面前,都感到非常恐惧,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于是将所有的赤珍珠全数归还。

  一天,长者的两个儿子在游戏中把玩这些宝珠,大儿子问道:「这些宝珠是从哪里来的呢?」小儿子说:「宝珠当然是从我的口袋里找出来的。」大儿子辩道:「不对,不对,宝珠是长在屋子里的大瓮中。」

  听到孩子们的对话,长者面露笑意,长者夫人不解地问:「这有什么好笑呢?」长者回答:「宝珠对他们来说是垂手可得,他们岂能想象取得宝珠的过程是如此地辛苦?那是因为有我当他们的依靠,才会以为这些费尽千辛万苦、几乎丧命采得的珍珠,是从家里的瓮中长出的。」

  佛陀告诉阿难:「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却不知我从无数劫来即不断地勤苦修学,就像小孩认为宝珠是在口袋中,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而不了解采珠过程的辛苦。其实,成佛必须修诸万行,积功累德,不是一事、一行、一身就可获得。」(典故出自:《众经撰杂譬喻·卷下》)

  要圆满佛果必定有深厚的福德资粮。莲师曾说:“显密二宗的差别,就宛如陶器所形成的器物一般,它们的体质是完全相同的。但一个是已烧制完成的陶器,立即可以盛装清水;而另一个则是要依正确的知见,慢慢地寻找正确的陶泥,来塑成陶器,然后烧制成陶而已。所以说两者的分别,最主要的是一个为因乘,一个为果乘。我们菩提道次第学过,要成就密器,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然后金刚乘,共同道熟了没有?共同道里边就包含了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你这个密器成熟没有?没有成熟的话,再高的密法交给你,恐怕也没有啥用处。所以说我们真正要修行呢,把自己成就那个器,这是重点。

  敏公曾有个比喻:我经常说这个比喻,念观世音菩萨名,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敢不敢念了观音菩萨到大火里救人去?恐怕不敢,不敢的话,你信心不够。那么第一信心不够,第二出离心不够,第三菩提心更难,最后你空性见是不是得到了?如果这些你没有得到的话,你怎么说利根呢?恐怕钝根都很难说。

  你是器,我们说要求那个器,自己成就那个器了,那个法,佛的慈悲,肯定会给你的。如果你不是那个器,求,求了也没有用。所以说呢,我们修行,要向内求,好好把自己根器,把它铸成功,那么你法呢,自然得到了,就得手应心,修起来就会成就……。

  修行先从积资起:开悟很容易,相续成熟很难。

  若是一闻百悟,这说明你过去曾广大听闻,反之,感到一窍不通,甚至苦闷,或理解错误,便说明过去没有多闻。所以什么都不学,开悟从何而来?我们要想有果实,首先要有种子,种子要发芽,芽长成树,然后开花,最后结果。种子都没有,芽也没有,芽无则树无,无树则不能开花,没有前面这些,果实从何而来?弥勒日巴去拜见玛尔巴上师,还未见到以前,玛尔巴在定中观到一殊胜佛塔,但被垢尘所蔽,他亲自洗净这佛塔,当其洗净之后,宝塔大放光明,遍照三千。从中表现弥勒日巴尊者,内心本质修持很强,但由于身口之业障很重,故于前生未证果位,但其资粮却是积集足够,故此生则不须广闻,但经忏除罪障清净,就可以了。这也是玛尔巴上师用各种方法,房子拆而又建等等之用意所在。

  所以学法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如六祖等,亦是往昔积集广大资粮,今生才能一闻千悟。我们修行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并非就此一世。经云:「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修行并不是一蹴可几,而需把握因缘,勤修六度万行,累积福德资粮,「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如此努力不懈,待因缘果熟,自然能圆满菩提道果。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不可期求即刻解脱,而应终其一生修持。」

  这些道理《广论》里面都有,但各人因缘不同,很多人对珍贵的佛经论典,因难以了解,而得不到好处,但对世间具体的事理,有时却易得领悟。文中又言:“应该广大听闻,但弟子的毛病,是对听法很有兴趣,但行持却很差,烦恼很重。”这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家也有体会,一般人刚开始,一片虔诚,学法兴趣很浓。学法劲道很大,行持很差,甚至背道而驰,学法越多,烦恼越重。

  什么是勇气?是指內心深处、徹骨徹髓的一种感受:你知道恶是不好的,痛苦是你不要的,你有着强烈的决心,知道唯一的选择就是消除恶业和痛苦。这种勇气需要慢慢培养,不会因为佛经中说烦恼不好,你就有决心将烦恼消除;仅仅阅读文字,无法把决心带出来,因为那些只是佛陀的感受,是他的体会,不是你的。唯有自己有所体验,真正明瞭烦恼带来的坏处之后,你才会相信佛陀的話,並且下定決心地去修持。

 

  东方阳熹按:

  成佛是目的,佛法犹如交通工具,人们选择的工具,决定者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和速度。譬如有人欲从中国到美国,如果选择步行,恐怕到死也走不到,但是若选择乘飞机,十几个小时就到了。佛教的顿悟法门犹如飞机,其它的各种法门犹如火车、轮船、汽车、自行车、步行之类。飞机虽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乘坐。首先人们得相信飞机能够抵达美国,其次人们必须得有买机票的钱,第三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得适合乘飞机。许多人根本不相信顿悟法门可以即生成就,此就如同不相信飞机能十几个小时到达美国一样。再者是一些缺少福德之人,他们虽然相信顿悟法门可以即生成就,但却不能受用,而且什么也放不下,此就如同一些人虽然想乘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却没钱买机票,或始终被人拉着登不了机。还有一种人对顿悟法门心存疑谤和恐惧,怕上当受骗,这种心理就如同一些人怕上了飞机万一到不了美国再掉下来摔死,其宁可选择稳妥的方式。以上这三种人,皆不适合修习顿悟法门。关于渐修与顿悟的问题,台湾惟觉大和尚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中讲述的非常详细:

  “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方便法门、感应法门、究竟法门,从修行的方法又可分为:渐修与顿悟两个法门。渐修,就是渐次修证,是渐进的、有次第的修证,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佛经讲,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从证到阿罗汉果、缘觉果、菩萨果,一直到圆成佛道,圆成佛的智慧,修证的过程与时间各不相同:证到阿罗汉果位,最快是三生,最慢是六十小劫;证到缘觉果位最快是四生,最慢是一百劫……。佛陀非常慈悲,另外告诉我们一个缩短修证时间的方法,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顿悟」的法门,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法门。顿悟,悟什么呢?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简而言之,「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间。报身与化身是「方便」,法身才是最究竟的。”

上传日期:2017.9.26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