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道德书籍 >>open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Email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二封

 

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一)

  欲学此道,当于自己脚跟下理会①;才涉秋毫知见,即蹉过②脚跟下消息。脚跟下消息通了,种种知见无非尽是脚跟下事③。故祖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即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如今。”④若如今不越一念,向脚跟下顿亡知见,便与祖师把手共行。未能如是,切忌向知见上著到⑤。

  【注释】

  ①③意谓当从自性起观,摒除心意识,将功夫落实于当下的举手投足处。这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这里的“脚跟”有二义:一是从自性起观,将功夫落在实处;二是从当下日用处做功夫,二六时中,无有空过。脚跟,禅林中,专用来指代自性或本来面目。脚跟著地,又作脚跟点地,指前后际断,彻见本来面目,一切功夫皆有着落,犹如以脚跟坚著于大地而丝毫不动摇。脚跟未点地,又作脚下未稳在,指修行未纯熟。脚跟下已深数丈,又作脚下太泥深,指跌入烦恼之深渊,即迷妄甚深。脚跟下消息,指见到自己本来面目。脚跟下事,即本分事,指悟道之后,日用中的一切,包括见闻觉知,无不是自性妙用。

  ②蹉过:错过、失去机会。

  ④此偈为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度化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时的付法偈。

  ⑤切忌向知见上著到:千万不要停留在知见上,或在知见里寻找安身立命之处。著到,落脚、安住。

 

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二)

  士大夫学道,利根者蹉过,钝根者难入。难入则自生退屈①,蹉过则起谤无疑。若要著中②,但将蹉过底移在难入处,却将难入底移在蹉过处③,自然怗怗④地,不作难入、蹉过之解矣。得如此了,却好向遮里⑤全身放下,放下时亦不得作放下道理⑥。古德所谓:“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⑦又清凉云:“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⑧而今人才闻恁么说话,将为实有恁么事,便道我证我悟、将出呈似人不得⑨,一向说高禅⑩,七纵八横,胡说乱道,谩神諕鬼⑾,将谓⑿祖师门下事只如此。殊不知亲证亲悟底,唯亲证亲悟底人不假言词,自然与之默默相契矣,相契处亦不著⒀作意和会,如水入水,似金博⒁金,举一明三,目机铢两⒂。到这个田地,方可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⒃,不是强为,法如是故⒄。

  【注释】

  ①退屈:退缩、却步、屈服,丧失信心和勇气,不肯向前。

  ②著中:合乎中道,不偏不倚,踏着实处。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利根的人当生难入想,以免生轻忽之心,钝根的人当生蹉过想,以免生退屈之心。

  ④怗怗:安宁、闲静的样子。怗(tiē)。

  ⑤遮里:这里。

  ⑥不得作放下道理:不得作放下理会,不能生放下的想法。有放下的想法,尚未离开二边。

  ⑦意谓我只做一个顽钝无知的人,让别人去做聪明吧。语见志公和尚《十二时歌》,“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碍。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他家,别人,他人,此指聪明人。通人,学识渊博的人。

  ⑧“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意思是说,证悟的境界非言语能诠,无法向人说示;要真正把理讲透,非亲自证悟不可。语见《五台山镇国大师澄观答皇太子问心要》一文,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有非空; 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爱起。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著,莫摄莫收,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亡正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故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众生浑然齐致……。”

  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所证所悟的,无法言表,无法拿出来给他人看。将出,拿出来。呈似,呈给他人看。似,与,给。

  ⑩高禅:故作高深、空洞无物的狂禅、口头禅。

  ⑾谩神諕鬼:欺骗、糊弄人。谩(màn)。諕(xià),欺骗。

  ⑿将谓:以为、认为。

  ⒀不著:不用,不必。

  ⒁博:交换。

  ⒂目机铢两:即“目机于铢两”,能从极微细的事物中洞见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目,洞见。机,事物变化的迹象或征兆。铢两,极轻微之量。铢,古代的衡制单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殊不知,亲悟亲证的人,当他遇到同样有亲悟亲证的人,自然心心相印,不假言语,而且,这种默默相契不是有意而为,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好比把水放入水中,用金子交换金子,彼此间没有任何隔阂。双方都能举一反三,能从极微小的事物中洞见出事物发展的迹象来。

  ⒃心缘相:起心攀缘外境。

  ⒄强为:勉强。

 

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三)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①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弟,逐则抟量卜度②,下语商量。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③,噇却现成粥饭了④,堆堆地⑤坐在黑山下鬼窟里⑥,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⑦。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⑧,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⑨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⑩,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⑾。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令佛祖慧命相续不断,然后推已之余⑿,为物作则⒀。故达磨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也。所谓传法者,乃心法也,心法无形段⒁;所传者,前所云“我证尔证底”是也。若彼此不证,向心外取证,则有宗旨玄妙奇特可传可授,便有我会尔不会,生轻薄想⒂,增长我见。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注释】

  ①瞎众生眼:用不纯正、乃至邪知邪见来误导众生,使众生不能分辨邪正。

  ②抟量卜度:用分别心来思量、测度。

  ③拨置:抛开,搁置一边,不理会。

  ④噇却:吃。噇(chuáng):了,完毕。

  ⑤堆堆地:象土堆一样,形容久坐不动。

  ⑥黑山鬼窟:原指幽鬼所栖之处,即暗黑之处,禅林中借此比喻拘泥于情识、盲昧无所觉知的境界,亦指习禅求悟的过程中,陷入顽空,滞碍不通,不得活用。黑山,据《俱舍论》卷十一所载,南赡部洲之北,三处地方各有三重黑山,其地暗黑,为恶鬼栖止之处。禅林中后用此转喻执著情识与分别作用,犹如陷于黑山之暗穴,不得智慧之光明。

  ⑦此处的“父母未生时事”、“空劫已前事”、“威音那畔消息”,均指本来面目、自性佛。威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此佛出世以前为绝待无限之境界,故禅家多以威音王佛出世以前称为威音那畔,以示学人向上探解之境界,或点醒学人自己本来之面目。其意与“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等语相同。空劫已前,又作空劫以前,指此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之时代。天地未开以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亦即未分别生起森罗万象以前之绝对的存在境界。禅家多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而参禅,与父母未生以前、空王以前、空王那畔、朕兆未萌以前、本来面目等,皆为同类同语。

  ⑧骨臀生胝:屁股上生出老茧。胝(zhī),手掌或脚掌上生出的老茧。

  ⑨相次:依次,逐渐。

  ⑩长语:多余的话,废话。长,旧读zhàng(四声),今读cháng(二声)。

  ⑾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心中仍然是漆黑一团,没有落处。意思是没有生起灵动的智慧,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⑿推己之余:推己及余。

  ⒀为物作则:为世间万物作榜样。

  ⒁无形段:无形无相。

  ⒂轻薄:轻视他人,刻薄、不厚道。

 

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四)

  妙喜①禅无难参、易参之异。只要参禅人向未痾②已前,坐断生死路头,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难参易参,差别在人,不干禅事③。往往聪明灵利汉,多是求速效,要口里有可得说,面前有可得凭仗④。殊不知,此事得者,如生师子,返掷在当人⑤,日用二六时中⑥,如水银落地,大底大圆,小底小圆,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鲅鲅地,常露现前。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⑦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苟⑧未能如是,且暂将这作聪明、说道理底置⑨在一边,却向没捞摸处、没滋味处,试捞摸咬嚼看。捞摸来捞摸去,咬嚼来咬嚼去,忽然向没滋味处咬著舌头,没捞摸处打失鼻孔⑩,方知赵州老人道“未出家时,被菩提使⑾;出家后,使得菩提。”“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用。”建立亦在我,扫荡亦在我,说道理亦在我,不说道理亦在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说即有若干,不说即无若干。得如是自在了,何适而不自得⑿?

  【注释】

  ①妙喜:宗杲禅师自指。宗杲禅师所住之庵名曰妙喜,故云。

  ②痾:音ē(一声),亦读kē(一声),同“疴”,怪异之病曰痾。未痾已前,指未起分别心、未造生死业之前,亦即一念未生之前。一说,痾,同“屙”,“未屙以前”,指“未生以前”。

  ③不干禅事:与禅本身没有关系。干,关系。

  ④意谓聪明灵利的人,意识知解能力强,偷心难灭,大多希望能快速成道,所以总是希望有个语言知见可抓、有个境界可依靠。可得,可以。

  ⑤意谓亲悟亲证的人都知道,悟道之事完全取决于当人,犹如活泼泼的狮子,一返一掷,完全随它自己的意思,与他人没有关系。生,就是活、生气勇健的意思。

  ⑥二六时中:我国历法,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而印度历法,则分为六时或八时,昼三时夜三时,合称二六时。后用“二六时中”表示,“一天从早到晚”、“时时”、“无时”。

  ⑦一宿觉:指永嘉玄觉禅师。《传灯录》中讲:“永嘉禅师诣曹溪,语契六祖。六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之一宿觉。”

  ⑧苟:假如、如果。

  ⑨置:搁置,放置。

  ⑩咬著舌头、打失鼻孔:比喻猛然回光返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⑾使:役使、控制、作主。

  ⑿何适而不自得:即何往而不自在。适,去、住。

 

示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五)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未有明般若而有贪欲、瞋恚、痴者,未有明般若而毒害众生者——作如此等事底,与般若背驰,焉得谓之有智慧①?妙喜寻常为个中人②说,才觉日用应缘处③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处。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往往见说得多了,却似泗州人见大圣④。殊不知,录喜恁么说,正是平昔⑤行履处⑥,恐有信不及者,不免再四提撕举觉,拖泥带水,盖“曾为浪子偏怜客⑦”尔!

  【注释】

  ①苟意谓证得般若的人不会做伤害众生的事情,做伤害众生事情的人,已经与般若背道而驰,岂可说他有智慧?

  ②个中人:指真修道人。

  ③应缘处:待人接物的时候。

  ④泗州见大圣:意思是见得多、说得多了,也就不当一回事儿。泗州僧伽大圣,人称泗州和尚,唐西域高僧,有人问他:“师何姓?”师曰:“姓何。”曰:“何国人?”师曰:“何国人。”泗州,今安徽省泗县。

  ⑤平昔:旧时,往日。

  ⑥行履处:日常用功的地方。

  ⑦曾为浪子偏怜客:过去因为有个流浪的经历,所以最容易对漂流在外的旅客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