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道德书籍 >>open松岭宝藏
Email

 

松岭宝藏

 

第七章 禅修教言之殊胜金鬘

 

  南无 咕如 (顶礼上师)。

  圣号为莲花生的大师,他的身如太阳般不变,他的语如溪流般不止,他的意如天空般无遮,他的功德如河川般超越增减,他的事业如风一般无有阻碍,他的证量等同诸佛,并且他因应六道众生而教导佛法。

  卡千公主措嘉佛母承侍这位在瞻部洲名声如日中天的化身佛。当莲师驻锡在晶珠松岭时,措嘉佛母以身、语、意令上师欢喜,接着请求上师:「大师,虔敬之人若欲禅修,其前行为何?」

  大师回答:「禅修的前行为积聚资粮,领受口授指导,切断贪欲的束缚,并且准备必需的用品。将居处打扫干净,环境应清爽宜人且大小适中。如此做完之后,生起大悲的菩提心,并决心安立一切有情众生于佛果。在住处中,摆放一个由干净棉花、羊毛等填充的坐垫,将体内的废物如粪屎、尿液等排除干净,从喉咙和鼻孔排出痰液。之后,双腿交叉而坐,双手结持定印,身体挺直,头部既不低下也不弯曲,双眼顺着鼻子的方向低垂,齿唇如平常的状态。简言之,三门保持自然状态来练习禅修。」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禅修时应如何持心?」

  上师回答:「禅修时身心放松。由于没有可分析的事物,分别心的续流以及随之而起的心意状态便都中断了。你无须刻意停止这些,而是放下所有的意念活动,什么都不保留也不排斥。什么也不思惟,什么也不想像。你的自性是有觉知的,就保持它原来的样子,不迎向任何事物,处于你的本然状态中。

  如此保持着,不要把能知者与所知对境视为分开的,因此不要想着对境在那里、或者所知者在这里,也不要构想在这两者之外还有其他事物。由于你既不向彼处(外)追逐对境,也不试图在此处(内)停止念头,你便能让心保持清净、明澈、觉醒,无须停留在任何事物上。

  会阻碍禅修的过失,有掉举、昏沉,以及根深蒂固的信念。掉举是指心向外寻求对境的行为,调整的方法是放松身心,同时保持收摄专注。一再地安住下来。如果你仍然追逐不同的念头,便不断反复将你的注意力转向那躁动不安的心。

  如果你无法做到这些,念头仍不断向外发展,便探究这有如空中云朵的向外动作——它从哪里而来,要往哪里移动,会在哪里停留?如此探究,并让从心中生起的来去念头再次自行消退。由于这些念头的来去是空的,因此无须严格限制或刻意回避它们。这是消融掉举和念头来去的教言。

  暗昧有如身处暗室或闭上双眼,对治的方法是运用修法、思惟之类的活动使你重振精神。如果要藉助三摩地而重振精神,便观想你自己有如虚空,观想你的脊椎有如层层叠起的车轮,想像你的心有如天空。如果要藉助教言而恢复精神,在禅修的同时观察一个感官对境,或者就让各种感官保持宽广开放。这是消除昏沉的教言。

  昏沉是当心变得模模糊糊或者心不在焉,有如受到邪灵干扰。发生这种情形时,要把修持摆在一旁,于一小段时间后再重新回到禅修。这是消除失念的教言。

  根深蒂固的信念有三种过失。既然修习法性照道理是要让人熟捻于不专定或不固著于任何事物上,因此如果你抱持死板的信念,便是一种过失,更遑论抱持所有互相对立的概念,例如『它是如此如此』与『它不是如此如此』、永恒与空无、为拒斥而取某物作对治,或诸如此类。就算心中怀有任何一丝这类的想法或信念:『所有这些事物都是不真实的显现!』『所有的事物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我应该于心中进行不持守它们的禅修!』也是过失。这是清除僵化信念的教言。」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禅修会生起哪一类了证的觉受?」

  上师回答:「由于轮回没有任何实质,在修习的时候,所有各种不同的标签——例如事物的『显现』或『消失』,或者事物『无生无灭』等等,都只是暂时用来指出那个事实的标签而已。

  因此,当你如此修习时,你会领悟到这些实质的事物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体性。而且,由于轮回无有实质,因此无可舍弃,而涅槃也不可得。你也会领悟到这两者只是标签或假名,而且根据了义,轮回与涅槃根本没有任何现象是真实的。你在实相中了悟这点,超越观念的范畴,不仅仅是文字上这么说而已,而是从你内心深处决然地领悟。

  然而有些未能领悟的人,用『这些事物从来没有生起过!』的一句话,抱着『所有这一切都是空性!』的想法而修习,这么做就称为只是个禅修心境①。心中若是抱持着这种想法,将无法获得确信。

  ①在禅修状态下短暂体验到的乐、明、无念的心境。

  在了悟事物为如此之后,不要将注意力放在事物处于特定形式的想法上。事物可以用凡俗的方式去体验,但是你一点也找不到可看见或执持为焦点的具体或有形的心。由于无法体证其自性的印迹(impreseeion),也没有能知者可感知的任何事物,甚至不会产生『它的自性是如此如此』的念头。尽管如此,你仍然尚未舍弃颠倒念想的习气。

  这个时候,看所有事物时是如其各自的特色,虽然它们有如你眼前平滑水面所显的颜色一样,短暂易逝且无有实质。除此之外,不会涉及『是这个』或『是那个』的概念,而你看见这个了知心的体性如天空般的清晰且明白可见。

  这时你会失去自己,感觉有如你就是天空本身。或者,你可能因为看见能知者与所知者为分离,而感到恐惧或紧张,不想要再保持在这样的状态。看见自己只是名与色②,你不再接受自己是个真实有情众生的想法。从这个状态中起坐后,当你在从事日常活动短暂探究事物时,你只会经验到『所见皆非实有事物』的鲜明状态。你走路时不觉得真正在走路,吃东西时也没有吃东西的感觉。

  ②「名与色」一词指五蕴——第一是色,其余四个〔受、想、行、识〕为名,此处将其视为没有主人(拥有者)。

  此时,当你探究事物时,你了悟到没有要接受或拒绝的事物,了悟『事物和我不过是欺瞒的幻相』。由于你看万事万物有如虚空,你看自己不是自己,看他人不是他人。当你闭上眼睛让心向内时,一切客体变得有点模糊,念头之流中断,且没有显相,所以心的明澈获得如虚空的功德。你不觉得自己有身体,也注意不到有呼吸的进出。这时候的心理状态就像黎明时转向天空的一面镜子那般,如如不动的明亮。它保持完全的明澈,没有任何焦点或概念,但对自身又同时是清晰明显的。由白天到黑夜都持续而没有改变。有时候,了知的续流会逐渐变得更加坚固,但接着坚实感再度轻缓消失。

  若要于此有所进展,便不要攀执于明澈或自在,不要专注在任何事物上,而且不要攀执任何事物——只要单纯地让这个状态保持自觉。当你试着从这个状态中出来时,感觉并不像你已经离开,而即使你真的短暂地离开,你又会缓缓地返回这状态。

  由于在禅坐时已经信解事物的真相,当你维持入定的时候,所知的事物将以平常的方式显现。你既不攀缘于它们,也不专注于它们。如果你可以保持如此,乃至于将对证悟的渴求视如幻影,并对轮回不抱有恐惧,那么这就称为无动摇的观见事物。

  若要生起此状态,即使是对境与思考者的微细形式都必须抛弃,这包括『它是如此如此』的概念。换言之,首先不要压抑任何事情,接着不要执取它的现前,最后不要追逐它。反之,让它从你生起,然后消退于你。这种随你所欲而长久保任的能力,就称为调和之心或无有作为或奋力③。

  ③于《上师意集》中则加上:「……亦称自然无作之心的本质或见到完全且明澈的觉性。」

  如此入定时,你可以在出定之后或是处在定中时,探究自己所觉受的事物。但是你会发现,不需要修正任何洞见,也不需要刻意试着去审查任何特定的所知客体(对境)。每一个念头,不论何类,都有如法性般明澈现前。每一个情绪,不论何类,都生起为法性。每一个疼痛,不论何类,都不造成伤害。每一个喜悦,不论何类,都不带来利益。你无须改进注意力,因为它保持自由开放。即使你不在做禅修,也不离开法性。由于没有比此更为无上者,你感到毫无怀疑。由于你未见到禅修的对境,你也无须在意念上做努力。由于你的专注力已成为法性本身,其保任超越起落湧退,这个平等性即是法身的了证。当你如此获得相续的稳定时——而非凡俗的有形状态——就称作无念觉性的本然觉受。」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正确的禅修练习,其征兆有哪些?」

  上师回答:「当你长时间以上述方法练习禅修之后,会出现内、外的征兆。内的征兆有:

  ● 入定时不会注意到呼吸的进出;
  ● 不会感觉到有身体;
  ● 不会感觉到冷热或甚至剧痛;
  ● 并感觉到无所依缘的自然欢喜。

  此时,对任何特定感官对境的攀缘都会降低,对『它是如此如此』的固著会减少,对各方面的胆怯也会减少。自私、好恶、担忧、世间八法,以及其他种类的想法都变少且较不明显。在这些征兆显现之前,你必须尽一切所能去做,直到符合这些征兆。你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较小的神通力,他心通等诸如此类者。这些都是内的征兆。

  外的征兆有:

  ● 看见自身于内发光,或在半空中看见各种光、色彩或形状;
  ● 看见诸佛和其他圣者的身形;
  ● 听见他们的声音以及看见他们向你表示敬意的姿态;
  ● 或他们向你讲法、授记等。

  对这些现象产生攀缘心,并相信它们是持久真实的,将产生被魔罗④干扰的过失。当你既不攀执也不相信这些现象的时候,它们便表明了善的功德。」

  ④魔罗是一种恶魔或邪恶的影响力,会造成修行及证悟的阻碍。在神话中,魔罗是居住在欲界最高处的大力天神,是曾试图在菩提迦耶阻挡佛陀获得证悟的幻术大师。对佛法的修行者而言,魔罗象征着一己的我执,以及对世间八法的全然投入。一般来说,有四种修持佛法方面的魔罗或阻碍:染污(烦恼)魔、死主魔、五蕴魔、天子诱惑魔。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出定之后,应该从事哪些日常活动?」

  上师回答:「从上述禅定状态起坐之后,有两种修练的方法。首先是依慧观而修,即相信你所经验的一切——你,你自己,以及内外事物——都是如梦的幻相显现。在四种日常活动中保持如此的相信,不论你参与什么或享用什么。不论身体的感受为何,修练的方法为既不压抑感受,也不执持于心中。在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中,不论任何活动,都练习不要执持任何聚焦。

  依方便而修是对如幻的有情众生修练如幻的悲心,且只要不妨碍你的禅修状态,便可做各种事业去帮助他们。做广大的发愿,例如(普贤行愿文)⑤ 。分别善恶,并做各种善行。

  ⑤<普贤行愿文>(Arya Bhadracharya Pranidhana Raja,圣贤行大愿王)是在《华严经》最末的著名祈愿文。

  在任何时刻,如果你做善行时执持善行是真实的想法,就不属于上乘,也不是平等舍的状态。因此,了悟你和所有事物都是幻相。你应该尽力集资净障,直到你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亦即对于要积聚的资粮或要净除的障碍都不执为实有。在禅定的状态中,离于取舍,保持离于因恶行而落入轮回的害怕,并且离于因善行而获得涅槃的冀望。

  即使你已经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并且能够离于取舍而行事,你应在不执持有概念性的专注之下敬持誓戒的德行,以便帮助他人避免有害的行为并依止于善德。一般而言,不要论断耽溺或戒除是善或恶。落入取舍或执其为实,就是阻挠平等舍的障碍,就像白云和乌云都会遮蔽太阳一般。但更为如此的是,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之后,如果专注在戒律的持守或违犯上,就是妨碍了解真如的过失。

  不要被任何有关成败、名利的情绪念头击败,而且不要一直想着它们。舍弃你个人的缺点,例如胡扯的愚论、分心的活动,以及心不在焉。训练自己在所有身、语、意的活动上都全然柔和。不要思惟他人的过失,反之,要思惟他们好的一面。

  如果你变得自夸自傲,自负地想:『我有特殊的功德,我已经证悟法性』,这表示你尚未证得法性,所以要舍弃这种念头。简言之,由于有念是轮回,无念是涅槃,当瑜伽士停留在散乱分歧之中时,就称为轮回;而即使只有一刻保持在无缘禅定时,那时候就称为涅槃。」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如此修持之后,如何觉醒而证悟?」

  上师回答:「当你已修习法性的无念自性时,念头——轮回的起因——逐渐变弱且更加安静,而无念的觉性则自然现前。这个觉性是安详宁静的,所觉受的领域极为清净,且(佛之)三身以及其他证悟的功德将自然显现,有如由太阳放射而出的光芒。

  一旦精熟于这样的自性之后,也许你的身体留在人间,但你的心却住于佛地。如此修持之后,无疑地,你将在中阴阶段证得佛果。换句话说,在你如天空般的个人觉受——完全无生的法身——之中,在他人的眼中,如日般的报身与化身将会利益有情众生,有如太阳的光耀。」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中等根器的人应要如何练习禅修?」

  上师回答:「在信解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时,中等根器的人应该专注于念头无可执取的无止尽法性状态,并在那样的状态中禅修。这么做,就无须避免修习或思惟,因为了悟是必然的。

  换言之,看见一切事物皆是心,此外无它。在任何心的状态中都看见心——无有分离。即使在刻意禅修时,也会看见法性。由于了知念头的来去是心的自性,无论法性以念头的形式如何显现,心的自性是自证(self-vident,不证自明)的。相信心为它物的想法不会形成。不论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且不论所见为何,心的自性是不证自明且不会灭止的。即使在不修习时,心也是显而易见的,且甚至无须修练便可以完全掌握。

  当安住在此一自性中时,不论可能发生的对境细节为何,它既不会造成伤害,也不会造成分心。因为没有生起概念心,对各种特征的感知,其本身即是心之自性的证明。如此,一切现象都揭示着心,并且与那不会灭止的状态从未分离。因此,无须任何努力,无所做即得到解脱。无论客尘如何显现,皆了知是心,而且即使产生任何概念或意念,了证在任何时刻都不离开法性。

  如此,当所有现象都被了知为心,且不会不知不觉地落入有念的状态时,那就是本觉。对于已经证得此实相的瑜伽士,他看见每一个感官觉受都是法性,因此一切感知都是修练的形式。所以,一切现象都无别于心,且没有其他念想生起。由于不生起,所以客体与概念都是法性。

  透过这个了悟,对万事万物的体验皆是心。由于这个心是无形的,因此不将念头与概念视为过失,且于念头当中禅修。在如此状况中,不论正在做什么或感受为何,每一个体验无非都是更深入的禅修。这指出了『见修一断』(the single cut of view and meditation training)的主要原则。」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如何辨认出法性、本觉?」

  上师回答:「认出本觉的口诀,是有如老练的医师藉由病人的行为举止、脉象或尿液来诊断病情。同样的,瑜伽士应该运用三件事情来认出周遍如虚空的本觉:佛陀的话语、上师的教导,以及自己的觉受。

  本觉的全然当下,就有如太阳光照射到镜面上。同样的,瑜伽士应该保持在本觉的完全当下,离于任何清澈的影像。

  对于六聚⑥本然状态的关键教言,是有如被疾病侵袭的病人,已没有害羞或困窘的概念。同样的,瑜伽士应保持对一切所知对境皆不形成任何概念。

  ⑥六聚,意指感知到五种感官的对境,外加上意念的对境。

  与本觉的直接邂逅,有如神奇的疗癒师将所触摸的每一件事物当作治病的媒介。 同样的,取得见地的甘露之后,瑜伽士应该运用一切事物当作本觉的媒介。

  让心静下来的口诀教言是有如被放入盆中而无法移动的乌龟。同样的,当瑜伽士运用上师的指导而掌握自心之后,他的心也无法移动。所有的这些口诀教言,都是指认法性、本觉的方法。」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安顿这个本有觉性的方法是什么呢?」

  上师回答:「有三种安顿自心的方法。如高空翱翔的大鹏金翅鸟般安顿,是指金翅鸟在双翅疲累时便在高空中翱翔。翱翔时,它无须费力,也无须达成任何目的。翱翔时,它同时清楚看见下方的大地。翱翔时,它同时拥有在它之下所有人的能力。翱翔时,它用的是破壳而出时随即已完全发展的飞翔力。同样的,当瑜伽士安住于禅定中时,应该将疲累的心安顿放下,不做任何努力,同时看见上乘的原则,同时保有下乘的能力,且即使身在轮回中,仍然拥有觉醒的境界。

  如燕子归巢般安顿,是指做的时候完全没有进一步的刻意思惟。瑜伽士应该在安顿自心时,同样完全没有其他进一步的刻意念头。

  如舍弃一切事物之人般安顿,是指不论心的状态为何,都不去调整或修改它。同样的,不论心的状态为何,瑜伽士都不应该去调整、修改或以其他方法染污它。]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有多少方法可以守护觉醒的心?」

  上师回答:「有三种守护的方法。守护它有如守护一匹野马,应该毫不散乱地调伏它。同样的,瑜伽士应保持不散乱,不离开见地的自性。

  守护它有如守护珍宝宝藏,除非你努力保护它,否则易遭盗贼窃取。同样的,瑜伽士为了不让三摩地逸失,应保持不受昏沉与掉举的损伤。

  守护它有如国王守护皇后,如此人们无法伤害皇后,因为他们已经都成为皇后的子民。同样的,瑜伽士应保持不受念头伤害,因为他已经了悟一切现象都是心。」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有多少方法可以令觉醒心增上?」

  上师答道:「有三种方法能令觉醒心增上。增上觉醒心有如空屋中的窃贼——窃贼离开空屋,因为无物可偷。同样的,当粗重或微细的念头生起时,瑜伽士应该观看它们,然后只是安住。

  增上觉醒心有如空中云朵。天空中形成的云会自行消失。同样的,应该留待念头自行消退。

  增上觉醒心有如用咒语解毒。知道解毒咒语的人能够不受那个毒的伤害。同样的,拥有口诀的瑜伽士以见地摄持一切事物时,能够体验一切皆为本觉。」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法性的三种进展度量为何?」

  上师回答道:「据教导有以下三种进展度量:

  ● 明的标准是有如不被风所吹动的油灯。
  ● 不动的标准是有如深海中的水。
  ● 轻安柔顺的标准则是有如棉絮。」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增上的三种征兆是什么?」

  上师答道:「有这三项:

  ● 增上的外征兆,是你不会注意到你有躯体。
  ● 内征兆,是不会生起负面情绪。
  ● 密征兆,是注意力不转向任何对境。」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如何证得佛果?」

  上师答道:「体性即为三身与四智⑦的瑜伽士,在他脱离身躯的束缚时,当下得证。」

  ⑦相对于这里提到的四智,《上师意集》版提出三身与五智,分别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及成所作智。在成所作智尚未完全显现之前,可能只有四智,正如法性中阴第一阶段的情形。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最上等根器的人,要如何信解见地?」

  上师答道:「藉由空广无二心的九种譬喻,来信解本觉的见地:

  ● 一切现象皆是空广之心,有如满愿宝般无偏颇。
  ● 心是非能形成的虚空广袤,有如金刚般不变。
  ● 这个心是超越概念属性的空广,无法觉察的体性,有如看着浓密的黑暗。
  ● 心是含摄一切的虚空广袤,浩瀚如天。
  ● 除了这个空广之心外无它,有如大湖中的倒影,所经验的一切与这个心没有不同。
  ● 这个心是原本觉醒的虚空广袤,有如国王自己的子嗣,无庸置疑。
  ● 这个心是可以开展一切可能觉受的虚空广袤,有如蓝宝石,(indranilagemstone),可以用种种方法去感知。
  ● 心是不变的虚空广袤,有如纯金,因为不论心的状态是什么,心的自性都不会转变。
  ● 第九种虚空广袤是万事万物皆包含在心中。

  瑜伽士要如此信解。」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瑜伽士的行止,要用什么来决定?」

  上师答道:「瑜伽士以这些无贪执的善巧受用为譬喻,来决定行止:

  ● 有如善巧受用平静湖面上的倒影。
  ● 有如善巧受用晴空中的星辰。
  ● 有如善巧受用觉醒心中的一切显、有。

  如此,当以见地摄受时,享用五种感官欢愉,便不会有害。」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瑜伽士如何入定?」

  上师回答:「瑜伽士应以这三种无尽广大的无碍境界入定:

  ● 无碍的空阔境界,亦即感受的无尽广空。
  ● 离于攀缘的无贪境界,亦即法性从未生起的无尽广空。
  ● 无对境的境界,亦即从未离开自明觉性的无尽广空。

  这三者都是指,在了解无有造作的同时而入定。」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瑜伽士如何获得对果的信心?」

  上师回答:「在此我将用譬喻的方法教导:觉受到所生起的一切皆为心的自性,而不应在此之外去寻求佛果。一切现象有如广大湖面所现的倒影,或者有如天空中出现的星辰,它们不在他处显现,而是显现在湖中或天空。同样的,被体验为果的,是你自明自知的心性。它由你而显现,并且本始的显现即被体验为你自己的展现。因此,佛果的体验就是你、你自己。」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要用什么来斩断念头的根源?」

  上师回答:「在此,我将教导如何藉由三种超越增上的增上方法,让念头自然消融:

  ● 感受无须增上,因为能清晰感受到感官对境(客尘)。
  ● 法性无须增上,因为法性是无生的。
  ● 念头无须增上,因为你清楚了知念头即是本觉。

  为何如此?因为心外无它,应该了解,一切都是本觉。既然清楚看见念头是法性,念头便如此自然消融。」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哪个重点说明了无须排拒所经验的对境?」

  上师回答:「在此,我将引用经典里关于自解脱心的六种譬喻来教导,说明因为清楚观见一切,所以无须排拒任何事物:

  ● 受用对境之时无须排斥感受,因为清楚看见它们是法性,有如珍贵的黄金岛。
  ● 无须排斥念头,因为清楚看见它们是本觉,有如添柴入于火中。
  ● 在法性中,无须排斥任何物质,因为它们是无可排拒而解脱,有如大鹏金翅鸟破壳而出时已经拥有完整发育的双翅。
  ● 在禅定之中没有什么是要安顿的,因为禅定与出定是不可分的,有如在半空中盘旋的鸟儿。
  ● 没有要排拒的负面情绪,也没有要清净的遮障,因为万法为心,无有例外,有如在太阳的轨道上没有要清除的黑暗。
  ● 无须将心与对境一分为二,因为清楚看见它们不是二元,正有如虚空(空间)无法被分割一般。

  换言之,这是觉受无须压抑的六种层面,因为无压抑地清楚看见法性,而且即使试图压抑也无法做到。」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哪个重点能说明心与法性是不可分别的?」

  上师回答:「不可分别的六种譬喻,表达了心与法性的不可分别:

  ● 水与湿是不可分的。
  ● 火与热是不可分的。
  ● 海螺与海螺的白色是不可分的。
  ● 刺绣与刺绣的图案是不可分的。
  ● 黄金岛与岛上的黄金是不可分的。
  ● 轮回与涅槃是不可分的。

  同样的,在单一的界中,一切事物与一切有情众生是不可分的。在(being)与不在(non-being)是不可分的,但清楚地看见其为心,因此是真实的本始觉性。此外,物即是心,心即是物,因此无二无别、没有差异。」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哪些譬喻能说明一切显、有是由一己而生的?」

  上师回答:「相同的六个譬喻,也可应用在无有先后(的道理)上,说明一切显、有都是本觉。前面提到的六个简单譬喻,指出了不可分别和无有先后。如此,法性与一切显现及存有的事物(万法)之间,并无先后次序,因为它们都是大本觉,是自明自知且由一己所生⑧。」

  ⑧另外,《上师意集》中说到:「……因为它们全都被体验为本自即有的大本觉。」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在瑜伽士的心中,用什么能净除八种障碍与道上的狭隘关口?」

  上师回答:「瑜伽士心中这八种道上的障碍关隘应这样清除:

  ● 以证量清除,因为瑜伽士清除二元感知的关隘之后,即安住于超越二元的见地堡垒之中。
  ● 清除念头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无念的堡垒中。
  ● 清除观点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超越观看的堡垒中。
  ● 清除取舍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无所拒斥的堡垒中。
  ● 清除能知者与所知物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超越能知所知的堡垒中。
  ● 清除希求和恐惧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在自身中清楚见到觉醒心的堡垒中。
  ● 清除攀缘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超越有事物可执持的堡垒中。
  ● 清除努力与成就的关隘之后,瑜伽士安住于任运圆满的堡垒中。

  因此,安住于这八个堡垒中,一切万法皆聚集于觉醒心中,如此不迎不拒地清除每一种关隘。由于瑜伽士清楚看见万法为心,希求与恐惧的狭隘便得以移除,空阔开放的场域便得以达到。」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如何分辨可靠的觉受?」

  上师回答:「如果可以用三种衡量的方法验证,该觉受便可当成是可靠的。当你了解前述的重点时,证得的方式是对圣言、口诀、你自己才智的觉受产生信任。

  此外,当内在获得如此深切的信任之后,在继续修习时,觉受将变得清晰——你的身感到轻盈,你的心变得明澈,你可以看见被隠藏的,念头变得很少等等。没有欺骗、希望或恐惧而继续下去,即使在进步的征兆自然现起时,你也将不再沉浸于自得的意满之中。」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如何灭除歧路与极端的信念?」

  上师回答:「不应该追随这八种和九种信念⑨之径。不要抱持常见、断见等边见而追随九乘或六道众生之径。练习禅修时,瑜伽士不应该将对境与心看成是分开的,不应该压抑缘起现象,不应该修空性,或修任何二元对立,或诸如此类。

  ⑨八种信念是六道众生的信念加上常见与断见这两种边见。九种是对九乘见地在知识上的理解之信念。

  不应该将九种渐乘中的任何一乘当成固定的立场。六道众生不是转化后的感知,而是凡俗的景况。常、断的边见是颠倒的信念。当瑜伽士避免追随这些信念,并且离于偏颇与偏见时,则瑜伽士就只是法性。」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能自然地离于执著的要点是什么?」

  上师回答:「这个要点为显相是自行展现的,并且经由无执著而自然消融。显相的出现,是你觉醒心的展现。由于如此,当你产生执著与攀缘时,要看见你的执著是没有真实对境的。让念头绽放,执著将会自然消褪。显相是自行展现的,它们的空性是本然的空性,而任何执著都将有如空气般净除。」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是什么界定了九乘之间的差异?」

  上师回答:「九乘之间的差异,以是否有以下信念来界定:

  ● 声闻的主张,相信虽然客尘与心是不同的,但客尘是由原子(微尘)组合而成,而原子是由实际物质所组成。
  ● 独觉相信,虽然外境是幻相,这些幻相是因缘相依,因此不真实,但感知幻相的心,则是真实的。
  ● 中观的立场,认为因缘相依的现象是空性,而空性则没有任何的概念作意。⑩

   ⑩《上师意集》版加上:「经部的追随者同意在胜义谛上,万法皆空,而在世俗谛上,万法有如幻相。」

  ● 在密咒乘三外续的第一部续中,了证的获得是经由相信:在究竟上,万法皆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是清净的三部诸佛(如来部、金刚部、莲花部)。
  ● 在第二部续中,是透过如较高的见地以及较低的行止而了悟,所应用的修持则立基于两者之上[11]。

  [11]密咒乘的三外续是事续、行续、瑜伽续。行续本身没有见地,因此它运用「较高的见地」,也就是瑜伽续的见地,以及运用「较低的行止」,也就是事续的行止。

  ● 在最后一部续中,经由接受及拒绝四手印[12]和三摩地而证得本尊身。

  [12]四手印或四印,是为法印、三昧耶印、大印、业印,指的是续部修持的四种面向,可以用各种不同层次来理解。
  ● 在密咒乘的三内续中,玛哈瑜伽主张在究竟上万法无生,而相对上为幻相的见解,这是所谓的四平等与三清净[13]。

  [13]玛哈瑜伽的主要见地是,一切现象、即整个情器世界的大清净与大平等。三清净可以指五蕴、大种、感官基础,或者景象、音声、了知,自性都是清净与神圣的。四平等是指一切现象都是空性,显现与空性无二,超越概念构想,且因本性相同而平等。
  ● 阿努瑜伽认为,因是清净虚空的自性,果是智慧坛城,而大乐之子是当觉性了悟到这个如男女本尊坛城般圆满的基本虚空,此外,不用生起即圆满修证。
  ● 到阿努瑜伽为止,且包括阿努瑜伽在内的所有乘门,都有抱持的立场且有所执著,唯独阿底瑜伽既没有立场、也没有执著。
  ● 阿底瑜伽既没有立场、也没有执著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思是,既然从一开始就清楚看见觉醒的境界,因此不认为其由造作而生。由于不执著任何概念性的事物,所以它没有执著。

  除非能分辨乘门之间的这些不同处,否则无法看出乘门的高低层次。所以这是你应该分别九乘的方法。」

  以下是莲花生大士为了意门由吉祥马头明王所保护的最利根器者,而口授的极密教言:

  ● 如何藉由空广的九种譬喻,将要点全部集聚以信解见地;
  ● 如何以无贪善巧受用而决定行止;
  ● 如何以无尽广袤的三无碍境界入定;
  ● 如何以譬喻教导,除了将生起的一切体验为心的自性以外,不应向他处寻求证果;
  ● 如何藉由超越增上的三种增上方法,使得念头自然消融;
  ● 如何藉由自解脱意之经典的六种譬喻说明,而没有需要拒斥的所知对境,因为已明白看清一切;
  ● 不可分别的六种譬喻如何说明,心与法性的无二无别;
  ● 无有先后次序的六种譬喻如何说明,一切显现与存有皆是本觉;
  ● 如何清除瑜伽士心意道上的八种障碍与关隘,以及安住于八种堡垒是如何将瑜伽士之道总摄为单一要点;
  ● 如何倚仗三种度量(标准),并以此自然产生进步的觉受与征兆,且没有自吹自擂的骄慢;
  ● 如何避免追随这八种信念之径[14];

  [14]八种信念同前,指的是六道的信念以及常、断二边。请参照本章注⑧。
  ● 显相如何藉由无贪著而自现且自然消融;
  ● 以及如何以信念的有无而界定九乘之间的差别。

  莲师让这些教法由法性的广阔密意中自然流露,而为最上根者解释了这一切。

  措嘉佛母向莲师问道:「乞求您赐予一个方法,让不论上、中、下根器的任何人,都能立刻确然安入觉醒境界。」

  上师答道:「一切现象的根源蕴藏在你自己的心中。这个觉醒的心是在每个活着的有情众生中。此外,它是法身一界,既无形状,也无颜色,不具实质或物质特性,现作广大的空明,自始即是无生的。认知这个觉受是本有的,即是所谓的普贤王如来见地,或者法身一界。

  这个一界——法性,亦即非由任何事物组成的觉醒心——其本质为空,自性为明。单只保持在这个持续的状态,称为结合诸佛密意的禅修。保持在这个状态中,没有可修的事物,也没有可偏离的目标,称为超越分合的本有行止。

  在法身一界之中,没有任何事物不是清净圆满的;从上方的胜者坛城到下方的地狱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清净圆满。因此,不论是在痛苦的状态或在觉醒的状态,都没有差别,诸佛与有情众生之间,也没有不同。

  此外,这不是刚刚创造的事物,而是自始即任运现前,因此佛果法身是自明的觉性,透过上师的指导而当下得见。并且由于它并非可修得或达到的,故它是清净的圆满。

  除了这个之外,我没有其他可教导的,所以要好好把它放在心中,卡千女。」

  卡千公主措嘉佛母请求上师莲花生大士,为上、中、下根者的利益,开示这三种禅修的教言。她为后世记录下这些教言。由于这些教法并非为了在当时宣扬,措嘉佛母便将它们藏匿起来而成为珍贵的地伏藏。愿具有业缘的瑜伽士得遇这些教法。

  未来,当有福报的你们得遇这些法教时,
  你对见地自性的了悟也许有如海洋,
  但仍应守护最细微的世俗因果。
  你可能已了解法性自性的大海,
  但仍应保持不散乱的禅修,有如黄金打造的柱子。
  你可能已经了悟广阔心的本然状态,
  但仍要守护你的三昧耶与戒律,让它们稳定且无有损坏。
  你可能已经获得如海般法性自性的了证,
  但仍要敬重崇高的上师众,有如你头上的冠冕。
  你慈爱的心也许没有偏私,
  但仍应满足你的伴侣与所有法友的愿望。
  你也许已经看见佛与一切众生的平等性,
  但仍应避免如毒药般的十不善业与其果报。
  你可能已经了悟佛即是你的自心,
  但仍应视庄严的本尊挚爱如一己之心。
  你可能已了解苦的本身即是最大的乐,
  但仍应避免制造一切的苦因、苦行和苦业。
  你可能已经转化情绪为本觉,
  但仍应避免以三毒和五毒之火烧灼你的心。
  你可能已经体验到无为是最大的自在,
  但仍应以最大的精进致力扬善。
  未来世、自称为禅修者的你们,
  如果你抱持高尚的见地,但行为依旧低劣,
  你便有受制于享乐主义的危险。
  如果你宣称信仰空性却相信空无,
  你便有落入断见之边的危险。
  如果你的修练是将自心禁固在无念的昏沉之中,
  你便有落入声闻寂灭的危险。
  如果你宣称万法唯心而行为轻浮,
  你便有落入下三道的危险。
  如果你攀执最高见地而嘲笑其他佛法的修持,
  你便有落入无尽痛苦地狱状态的危险。
  如果你无法攻占无造作了知的碉堡,
  你便有落入六道轮回的危险。
  如果你进行禅修却相信心是恒常的,
  你便有落入常见之边的危险。
  如果你假装禅修却尚未了知心性,
  死亡时,你便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若在进入佛法之门——珍贵的明灯——之后,
  你无法在一生之中努力求取无上的成就,
  反而继续追求如此毫无意义与累扰人们的世俗目的,
  你便有落入佛法与自心分离的危险。
  不要用不平衡而愚蠢的修行来蒙骗自己,
  应赋予你自己真实闻、思、修的一切财富。

  上师如此教导。

  为利益上、中、下根者,而在龙年秋季的第二个月第八日,在红岩的页岩谷传授此《禅修教言之殊胜金鬘》。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