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东方阳熹言道录 >>open德易失,而难积(图)
Email

 

《东方阳熹言道录》

 

二二九、德易失,而难积(图)

作者:东方阳熹

 

 

  

  福德二字连在一起,以致大多数人认为福德是一回事,其实福与德是有着不同含义的。

  常人认为修积福德不过是布施钱财而已,而真正懂得修积福德的人,往往会发出德易失,而难积的感叹。

  孔子说自己的一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并不是说孔子害怕得罪权势,害怕失去生命,害怕失去财富,害怕失去家庭幸福,而是害怕自己不小心会有失德之举、违背天理之处。因为道德很容易失去,所以圣人才会“战战兢兢”;因为人稍有不慎,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圣人才会有“如履薄冰”的畏惧。

  常人把布施当成了积德,其实布施只是在修福,福是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包含着福,但福不等于德。就如同DNA和基因的关系一样,DNA只是基因的一个片段,基因代表和涵盖了DNA,而DNA却不等于基因。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此是说,布施供养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极大的福报,却无法止息痛苦、罪恶和轮回的根源——贪嗔痴。

  对于修福,人们只要舍得布施,就很容易做到;而修德,则非易事。作为修行者,首先需要得闻性理心法(闻道),如此才能够明白人生真理,为自己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信仰的基础、品德的基础、做人做事的基础。一些人之所以反复无常,轻易从好人变成恶人,就是因为他们缺少这个基础。

  人们仅凭布施财物,而不修治自心,无法成为有福德的人。因为德是福的容器和守护者,有福无德,平时修积下的福被风一吹就没有了。

  德大之人,福也会随之增益;失德之人,福会随之减损。一个人若是没有高尚的品德,修积的福再大、再多,也会轻而易举的失去。佛教所说的: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恶口、绮语、妄语、贪心、嗔心、邪见等十种恶行,均属于失德之举,人有其中的任何一种恶行,平时修积的福,都会因此丧失殆尽。例如,某人平时对他人非常好,经常给予他人帮助,这本身是在修福,但最后却由于自己的一念嗔心、嫉妒心,将对方置于死地,此即是火烧功德林,德失而福亡。

  佛教有福慧双修的说法。修福,以布施为先;修慧,以明理、持戒、修德为先。一个人没有大的智慧,就不会有高尚思想;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也就不会有高尚的品行。因此说,品行就是智慧的体现。世间没有品行高尚的低贱之人,也没有品行低贱的高贵之人。这个所说的贵贱,是以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德性定论的,无关贫富。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女人虽然穿着时尚,很有钱,但这种外表的富贵能叫贵吗?有大智慧的贵人决不会做品行低贱的事情,而品行低贱之人往往短视、愚蠢,没有高尚的思想和大的智慧!

  德不仅难以修积,而且修积下的德很容易坏掉和散失。

  最难积德的人,是心胸狭隘,为人刻薄,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看不到他人好处,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的人。

  最与德无缘的人,是不知学习,不尊重知识,孤僻自是,看不起任何人的人;这种人不仅愚蠢,而且人格卑贱。

  最容易对德造成腐蚀和败坏,将德变成孽的,就是邪淫。

  最容易失德的,就是淫思邪僻。淫思,就是邪淫的念头;邪僻,就是心术不正,整天琢磨坏主意和歪门邪道;这种人大多言行偏执,骨子里贱。

  最容易散德的,就是人的嘴。常言道:“嘴上留德”。一个人管不住自己的嘴,整天说长道短,造谣中伤,歪曲事实,随意攻击谩骂他人,是无法留下德的,因为德都被他们的嘴散尽了。

  最容易把德付之一炬,最终什么也剩不下的,就是嗔恨心,此可谓千日打柴一日烧,也就是佛教所说的“火烧功德林”。

  德者,和也;和,为贵。但凡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言行极端,不能平和处事者,皆有伤天地之和,非贵人所为。

  德能生贵:贵相、贵子、升官、受人尊重,皆源于德。无德生孽:贱相、败子、丢官、遭人鄙视,皆源于孽。

  有德之人,处处心存敬畏;无德之人,则肆无忌惮。有德之人,即使做了天大的善事,也会觉得微不足道,且常常惴惴不安,害怕存有过失。无德之人,即是做一点点善事,也会洋洋得意,乃至以此为仗势,放纵自己的习气禀性和邪行。这也是有德与无德、大人与小人、贵人与贱人的区别!

  子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由此可知,人的食禄(财运)、名望(官运或社会地位)、寿命、成就(事业),都是以德为基础的。“栽者培之”,就是刻意的栽培他,使其获得成就;“倾者覆之”,就是让其倾覆和灭亡。

  有德,即是贵;无德,即是贱。贵为重,贱为轻;贵为厚,贱为薄;贵则久,贱则夭。作为修行者,如果轻薄无德,品行低贱,不仅无法获得成就,还会中途退转,走向堕落。

  高贵,来自于灵魂的超脱和纯粹,而非外表的装扮。一些人尽管穿戴着价格昂贵的服饰,却无法赢得他人的尊重,乃至令人生厌;而有些人穿戴平常,却尽显高贵,受人尊重;此就是源于内在的品德。

  人的内在品德,其实是一种高贵的炁和能量,此虽然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到,但却如同体内的基因一样,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口头常说的“骨气”,其实指的就是这种炁和能量。“骨气”,就是潜藏在骨头里面的气,按照佛家说法,这种“骨气”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科学家所说的潜意识。科学家研究证明,潜意识的力量是显意识的三万倍以上,也就是说,人一生的贫富贵贱、寿夭穷通,都是由潜意识(骨气)决定的。

  一些会摸骨算命的瞎子之所以算得十分准确,是因为他们能够透过骨骼觉察到里面的骨气,即潜意识。民间流传有神仙为人换骨改命的传说,在一般人看来,此不过是某些人为了劝人向善编造的故事而已。其实,人的骨头确实能够更换。人能够摸到的骨头是形式,看不见的骨气才是本质。本质决定形式,本质若变,形式必变;而形式上的改变,不等于本质上的改变。人们通过外科手术将富贵人的骨头移植到穷人身上,这个穷人也无法由贱变贵。神仙为人换掉的是骨头中的炁,而不是物质层面的骨头。被“换骨”之人虽然在形式上未发生任何改变,但内在的本质已经发生改变,所以他们的人生命运会彻底逆转。相术家普遍认为骨头决定着人的命运,此源于他们的局限性。其实真正决定人生命运的,是存在骨头中的炁,即潜意识,或者说业力。

  无论是通过神仙换骨,还是自我的修持,人是完全可以脱胎换骨,改变自身命运的。命运的改变,其实就是骨气的改变。古人云:“日行一善,三年必有效验。”改变命运需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们认心修心,去除自身的习气禀性,其实就是在去除骨内的贱气,此也是修行者由贱到贵,由凡到圣,脱胎换骨的转变过程。相随心变。坏可以逐渐变成好,好也可以逐渐变成坏。一个人生来带有贵骨,一生本应富贵,若是总做贱事,由量变到质变,贵骨就会变成贱骨。

  外在形式是难以掩盖内在本质的。圣贤仙佛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人,他们身上透出的是冰肌玉骨、浩然正气。而一个淫邪之人,其骨子里的气是阴气、晦气、浊气、贱气,这种人无论穿戴何种服饰,怎么整容,口诵何经,骨子里也透着贱。亘古至今,只有淫邪晦气、污浊贱骨的妖孽,未见有此类的神仙。因此说,作为修行者唯有修身克己、去除低贱的思想行为、从本质发生改变,才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君子,否则靠装模作样来欺骗世人,到头来只能骗自己,成为人们口中的笑话。

  世间没有谁愿意听到“贱”字,此证明人人都有向往高贵的心。但高贵在于心性,而非外在的粉饰和装模作样。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众生有何种心,便会有何种气;有何种气,便会有何种气质和形态。堕入到三恶道的众生,都是因为没有发现和去除低贱的气质之性,任随习气禀性的发展,所以才被这种贱性带到地狱、饿鬼、畜生道中去的。

  淫邪之气,是骨子里最贱的气,也是轮回的气,造孽的气,修行者不断除邪淫,是无法脱胎换骨,发生质变的。佛陀在《楞严经》中说,“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由此可知,修行者要想超凡脱俗,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就必须断淫。若不断淫,骨终为凡骨,人终为凡人。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贵人不会做贱事,贱人会把贵事变成贱事;德厚之人不会做刻薄之事,刻薄之人处处皆薄。弘法利生的事业是贵事,但这项工作到品德低贱者的手中,马上就会变成自我膨胀、骗财骗色、图谋个人名利和野心的工具。公益事业原本是利己利人、积德行善、忍辱吃亏的事情,但是心性刻薄的小人一旦参与其中,马上就会节外生枝,是是非非。

  人皆是由愚到贤,从贱到贵的,因此说,愚昧和低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活一辈子都不知道什么叫愚蠢和低贱。一个人学佛多年,仍然品行卑劣,表明其是个没有修身、心术不正、品德低贱之人。子曰:“修身在正其心”。心正,才能够身修;身未修,是因为心不正。学佛者通过修习佛法认识自己的心性后就要修心。如何修心?就是正其心。如何正其心?就是去除心中的贪、嗔、嫉妒、我执、邪见、淫思邪僻等各种不正的东西。阴邪的东西没有了,心就正了;心正了,身就修了;身修了,品行就端正了。在此基础上,若再具足仁智勇,就成为大德之人了。仁,就是对众生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怀;智,就是具有大的智慧和觉悟;勇,就是能够坚持真理,勇于担当,具有承受力;这也是衡量大德的标准,三者缺少任何一样,都不能算是大德之人。

  子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相由心生。人有其心,必有其相;有德之人,必有德相;奸邪小人,必有贱相。相,不仅体现在品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富润其屋,德润其身”。随着不断的修积,人的心性越来越善良、越来越宽容,不仅面相会变得越来越祥和、越来越有福相,气质也会变得高贵,而愈发受人尊敬。无福的薄相源于心薄,故薄相之人更应该修佛,修佛之后,心中的狭隘、自私、贪鄙、刻薄和邪念没有了,心性变得宽厚,相貌也会变成福相。我所说的修佛,并不是让人们跑到寺庙里去皈依。“即心即佛”,一个人能够认心、修心,处处慈悲为怀,就是信佛、修佛者。反之,一个人即使皈依了佛教,穿上僧袍,如果不能正心修身,也算不上是佛弟子。出家并不能使人变得高贵,修心才能够使人变得高贵。

  阿底峡尊者说:“现在拥有了幸福和亲情,但只是短暂的,应该抛之脑后;比现在更长远的,还有来世,为了长远的来世,去积累些资粮;临终的时候,一切都会遗弃,所以一切都不要去贪着。”人生的各种享受,其实是在消耗自己往昔修积的福报;人们唯有不断的修积福慧,才能够播种下未来的幸福。如果人们在一生中既没有修习佛法,也没有积德行善,此生就虚掷了。

  常人若想修积福德,不仅要慈悲为怀,养成随力布施和利益他人的习惯,还要修习各教圣人所传的法教,认心修心,去除贪嗔痴、以及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和不良习气,依天理行事,如此才能成为有福德、受人天尊敬的高贵之人。

  而作为立志出离生死轮回的大修行者,修福,应以完善自己的品德为本,而不应使其成为自己造孽和放纵习气禀性的仗势;修德,则应以悲心,愿与一切有情众生同登涅槃彼岸为本,而不是贪图世间的福报和享乐。

  按:关于这方面的话题还没有说完,以后会继续论述。  

写于:2021年05月26日
上传:2021年07月02日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