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佳文赏析 >>open心灵之真相
Email

 

心灵之真相

作者: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

来源:网络论坛

 

  一、善友与上师

  一颗水晶放在任何一块布上,不论白、黄、红或黑,就会透出那一块布的颜色。同样地,经常跟你在一起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或坏,对于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帮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能让我们浸渍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一位老师一切的思考、言语和行为永远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在道路上进步,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是一面帆,让船快速地渡海。

  如果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那么珍贵。证悟并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根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二、拨开迷雾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的高地,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自己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轮回的迷途。我们对心真实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致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过来说,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逝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只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我们执著于现象的真实性,不断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间、享乐与痛苦之间、得与失之间、有名与无名之间、称赞与责备之间受尽折磨,于是我们的心固化了。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现起,而跟彩虹一样,它们并非具实存在。一旦我们认识到实像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觉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溶,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它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么状况升起,勿坠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和安适。

  三、记得死亡

  就如同每样东西不可避免的不断走向它终究的消逝,我们的生命也同样的,像一盏油灯一样,很快将烧尽。一种愚蠢的想法是认为自己可以先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退休后利用生命后段来修行佛法。你能确定你会活那么久吗?难道死亡不但袭击老年,同时也袭击青年吗?所以说,不论你在做什么,记得死亡,将心专注在佛法上。

  四、空性就是上师

  当你见到高山,请记得内在的见地,内在的见地就是上师的心,与你的心的本性无二无别。

  当你见到美丽的森林,请记得体验和证量,无需期望也无需怀疑,它们都是上师的幻化。

  当你见到满园的花朵,请记得行为是自然的解脱,所有行为与法相应,这就是上师圆满的生命。

  不论你的念头多么错乱,它们不过是智力的产品。一旦你令念头被解脱于不生、不住、不灭,念头即消融于空性。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师: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五、慈悲与菩提心

  自无始以来,我们无数的生命中,每一次都必定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自己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受执著的囹圄,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没有偏见的对待所有众生,不去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应该持续在心中保持这种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为,即使只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因此行为而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的伟大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帮助他人的能力,毫不费力地自然从这四无量心中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地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劣质仿冒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为他人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众生都同样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只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人能够快乐。不然的话,慈悲有何用?

  六、妄念

  我们平常称为“心”的其实是迷惑的心,是执著、愤怒和无明搅起的念头所形成的混乱涡旋。这个“心”不同于证悟的觉知,这个“心”永远不断的被一个接一个的妄念带走。仇恨或执著的念头随时可能因为偶然遇见仇敌或朋友而毫无预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对治立即征服这种念头,会快速生根繁殖,加强心中仇恨或执著的惯性主导位置,增添更多业力的烙印。

  但不论这些念头有多么强烈,它们毕竟只是念头,终究会消逝于空性中。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性,这些似乎随时在出现于消失的念头再也无法欺骗你,就如同云会形成、停留片刻,然后又消失于天空中。同样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后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阳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会出现,但这些光并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实质。同样的,所有的念头呈现出无限的样貌——虔诚、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们完全没有实质的存在。这就是佛陀的心。没有任何念头不是空性。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们能了解念头的空性,它们会消逝。执著与仇恨永远无法打扰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绪自动瓦解,不会累积负面行为的业,也不会有苦。

  七、我执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执”,你今晚就会证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会证悟。但如果你永远无法征服它,你就永远无法证悟。而“我”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念头和情绪没有实质的固态形式、形状,或颜色。心中升起一个念头:它的威力之强,让你充满侵略心和毁灭心。此刻,是愤怒在高举武器吗?是愤怒带领了千军万马吗?它能像火一样烧东西,像石头一样把东西碾碎,像暴涨的河流一样把东西冲走吗?不。愤怒就像任何的念头或情绪一样,它没有真实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体、语言或念头中都没有确切的位置。它就像风,在空旷的虚空中狂吼。

  不要被狂野的念头所奴役,反而要去认识念头空的本性。当你征服了内在的仇恨,你会发现在外没有剩下任何一个敌人。反过来说,你可以用蛮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会越来越大。放纵自己去满足仇恨永远不会让它消逝。唯一无法忍受的敌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细去研究仇恨的本质,你会发现它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当你如是见到它,它就会像一朵云消失在空中。

  八、三乘

  佛法的开示描述三种基本态度。这三种态度相对于三条道路,也就是“三乘”。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出离是基本乘的基础,于是也就成为所有以下道路的根本。出离心意味着一个强大的愿望,愿自己能够不但从眼前的悲苦中解脱出来,也要从婆娑世界因果轮回带来的似乎永无止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出离心带来的是一种真心体验的厌倦,对于人世间无止尽寻求满足、肯定、利益及名望的幻灭。

  慈悲是大乘的原动力。慈悲生起的过程是:当我们体会到“自我”和现象世界现起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俱足、独立的存在,我们会看到一切的苦来自自己以及他人基本的无知。我们都误将无穷现起的幻象当成独立而永远存在的个体。觉醒的人则认识到,缺乏任何独立实质的存在正是一切的究竟本性。觉醒的人看到众生在无知的魔法下正在六道轮回中流浪、受苦,自然根据他对众生感受的无穷慈悲而行动。大乘的修行者因同样的慈悲心而感到激励,不单为自己的解脱发愿要成佛,而为的是得到能力来渡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固有的苦。

  纯净的见地是金刚乘殊胜的观点。这就是要在一切众生中见到佛性,在一切现象中见到最原始的纯净和完美。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就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具有油一样。简单的说,无知就是不认识佛性,像一个穷人不知道自己茅屋下藏着一壶黄金一样。所以说,走向证悟的旅程就是重现发现这被遗忘的本性,就像拨云见月,当遮蔽太阳的云朵被吹走之后,重新见到本来就一直灿然的太阳一样。

  九、心与见地合一的口诀

  轮回与涅槃一切现象的泉源是心的本性——空、明亮,包含一切,广大如虚空。

  当你来到这如天一般广大的境地,在它的开阔中歇息,就安住在那开放中,与那天空般广大的境地融为一体:自然的,你会越来越放松在这境地之中——妙哉!

  如果能成就此心与见地合一之方法,你的领悟自然会广大。而如同太阳在虚空中自由的照耀,你的慈悲亦无误照耀一切未成就之众生。

  十、证悟和迷惑的现象

  佛的特质遍满一切众生,就像油遍满一粒芝麻一样。这些特质从来就在,从来就是完满不变的,是究竟本性的自然灿然表达。所以可以说涅槃的一切特质同样的完全遍满于充满痛苦与幻象的六道轮回中。迷惑和觉悟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想一想天空中的云。云的形成依赖着天的存在。但天永远不变。云出现在天空中,之后被风吹散,天空重新出现,但它一直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没有任何现象——包含六道轮回中的——会被涅槃觉醒状态所压制。现象在觉醒的本性中现起,但不会改变那本性。

  这么说的话,迷惑的现象是否也遍满觉醒的现象?不,因为究竟本性是永远不变的,不会被任何妄念所影响。于是能说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无异于究竟本性,但究竟本性之中并不包含迷惑的现象。佛性存在于迷惑中,但迷惑不存在于佛性中。

  《大幻化纲密续》中说,“究竟本性被念头的形成所遮蔽。”众生遗忘了究竟,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阳,现象像从太阳射出来的光束。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切的光束,这些现象,都来自太阳,就是究竟本性本身,这就是当下完全证悟。但不觉醒的众生并不认识光束是哪里来的,背向太阳,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点。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概念,认为外面有客体,里面有主体。接着,当五种感官将“客体”连向“主体”,这就产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轮回的种子已被播下,从中便长出婆娑轮回的三世。但在这过程中,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和佛性分开过,因为佛性永远遍满每一位众生以及一切现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脉、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于无限虚空之中,同样地,一切现象都在佛性之中现起。虚空能让整个宇宙在它之内现起,但虚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内现起的任何现象表现自己。同样的,觉醒的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现起。但因为在成佛之前所许下的强烈愿望,以及众生对他们祈请加持所创造的缘,使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现起,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帮助众生。

  所以说,证悟和迷惑的现象同样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这究竟本质从来不会被相对现象的迷惑所污染或遮蔽。

  象是内在究竟本质的灿然表现;心的本性是内在究竟本质的智慧表现。究竟上师——现象与心融成一味自然驻于己内。啊哈!喜哉!

  十一、心与觉性

  如果能够分辨心及觉性,而认识到原初本性,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即可;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一种说法是,就像是水和冰:水和冰不完全一样,后者是固体,抓的住。但是融化的冰与水无别,所以在实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同样地,心,因迷惑而非觉性。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心与觉性在感受上虽相异,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心,就像无智的小孩,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智者。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十二、心的本性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开始揭露出觉性的灿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刹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刹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泉源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这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这就叫做轮回。但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十三、证悟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真实的证悟。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困境。

  禅定的经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人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刹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话说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著。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们生病了,也比较容易面对。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说,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也感觉快乐时,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会接受那个状况。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执著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它会变成意念的一部分。当我们开始执著于有利的状况,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名、我们的财富。这是非常难去除的。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无法被任何风动摇,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即使来几千个,都不会形成执著或排斥,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经文这样形容,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拿着檀香扇子帮他搧风,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搧扇子,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这样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不管任何状况,不论有利或有害,都会让他在道路上有所进步。

  十四、执著于“我”心的真相

  心将经验分为主体和客体。心先认同主体,“我”,然后认同“我的”这个概念,然后开始执著“我的身体”、“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执著愈来愈强烈,愈来愈只会全心关注自己的福祉时,我们对于舒适的追寻,无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厌烦的状况,全神贯注在享乐和痛苦、财富和贫困、名气和平凡、称赞和指责,全部都是因为“我”这个概念。

  我们执著自己的程度,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自我事实上只不过是一个意念的塑造。当我们了解到,所执著的对象,以及能执著的心,都是空的,就很容易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没有两样。我们通常照顾自己所费的心思,就是菩萨照顾他人所费的心思。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他就会毫无犹豫这么去做,就像是天鹅飞入凉爽的湖泊一样。

  十五、日常的愿望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许下广大的愿望。

  睡觉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

  醒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觉醒于证悟之境。”

  起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  

  点火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材。”

  吃饭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愿一切众生食用专注之粮。”

  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

  关门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

  走到外面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

  上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

  下坡的时候,让我们想:“但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

  看到快乐的时候,让我们想:“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之乐。”

  看到痛苦的时候,让我们想:“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

  十六、主宰自己的心

  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如果能够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不管身体的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语看起来多么完美,其实已经远离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随时意识到所有的意念和行为。不断反覆地检查自己的心,负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当正面的意念生起,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觉察,渐渐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也能够保持对智慧的认识。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不论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没有这个,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不论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

  十七、再论上师

  上师像一艘伟大的船只,带领我们渡过生命险恶的海洋;他是一位永不偏离航线的导航者,引领我们踏上解脱的干地;他是甘露雨,熄灭着我们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大火;他是光耀的太阳和月亮,驱除无明的阴暗;他是着实的大地,耐心的承担一切善与恶;他是一棵许愿树,赐给我们现在及究竟的快乐;他是一个宝藏,存着广大而甚深的教义;他是一颗如意宝,提供众生在道上任何所需;他是父亲也是母亲,同样平等的爱一切众生;他是一条慈悲的河流,宽大而迅速;他是一座喜悦的高山,耸立在世间烦恼之上,不因情绪的强风而动摇;他是一朵伟大的云,无偏见到处下着利益之雨,不被任何好恶所影响。

  能够和上师建立起任何关系,不论是亲自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忆起他,或是被他的手碰触——都会引领我们走向解脱。完全信任上师是在证悟道路中进步的最稳方式。上师慈悲与智慧的温暖会化掉我们心中的铁,放出内在佛性的黄金。

  十八、精要指示

  话说:“智慧的征兆就是自制,而成熟心灵经验的征兆就是没有烦恼。”这意思是说,当我们越来越有智慧和学问的同时,也会以同样的程度变得更平静、和平、祥和,而不是猖狂,充满傲慢和自大。年复一年,当修行越来越进步,我们会对舒适和不舒适感到无所谓,会没有任何傲慢心,永远平静,不被外在事件所烦心,我们的心会非常谦虚,超越期望和疑虑,无视于八种世间烦恼——得与失、快乐与痛苦、称赞与指责、有名与平凡。又说:“心灵修持之中,困难在开头;世间事务之中,困难在后面。”这意味着,当我们放弃一般的活动,让自己完全精进的修持,可能会遭遇某些外在和内在的障碍。但是越坚持,就会越快乐。反过来说,世间事务在开始的时候会带来一些短暂和表面的满足,但是终究它的结果总是痛苦的失望。

  应该把其他意念都抛开,只要在乎修持所带来的内在转化。不要执著于财富、名誉,和权力,反而培养谦卑心——不只是几个月,而是一生。

  应该经常检查自己是否成功的运用佛法来驯服心中的烦恼。如果任何修行产生相反的结果——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和自私心增加——这种修行就不适合自己,应该放弃。当我们开始修行,不要随便去听任何人的意见。让自己像一只野兽一样,逃离陷阱,尽己所能的越跑越远。我们必须完全脱离轮回,不能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

  在人群当中,永远要保持警觉心。我们要保持无造作的单纯状态,记住上师的指示。

  应该让自己像一个刚刚和初生婴儿分离的母亲一样。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慈悲和照顾,如果有人把孩子拿走,就算是很短的时间,她也没有办法停止想他。同样,我们永远不要失去了这份警觉心和看守心。

  就算今天死亡如雷电般的降临到自己身上,我们应该已经做好随时死亡的准备,没有任何悲伤和遗憾,对所留下来的一切没有任何残余的执著。我们应该安住在见解的体验中,像一只老鹰冲上蓝天一样的离开这个生命。当一只老鹰起飞,进入庞大的天空,它从来不会去想:“我的翅膀没有办法带着我;我没有办法飞那么远。”同样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记住上师和他的指示,完全有信心的遵照这些指示。

  究竟的上师,绝对的境地,从未与我们分离,未成熟的众生认不清,在远处向外寻找究竟上师。唯一的父亲,以庞大之爱,已让我看见己之财富;曾为乞丐之我,持续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师之存在。

  遍满全世界及众生、轮回及涅槃的智慧上师,你让我看到,一切现象的现起就是开示,令我相信,一切即为绝对上师;我渴望究竟之成就,从内心深处感受师之存在。

上传日期:2011.04.14

东方阳熹按:

  本文略有删节。

  文中“十五、日常的愿望”以及某些观点,不属于最上乘佛法的范畴,立志顿悟者应以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及《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依从。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