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佳文赏析 >>open悭者不会成富裕,施者不会成贫困(图)
Email

 

悭者不会成富裕,施者不会成贫困(图)

萨迦班智达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颂

摘自:《格言宝藏论释》

 

 

悭者不会成富裕,施者不会成贫困,
似成啬者不喜财,施者似为贪图财。
若施恐怕变穷故,悭者不愿放布施,
若啬必定变穷故,智者有财即布施。

 

  悭吝的人永远不会变成富翁,乐善好施的人也不会变成穷人,仿佛吝啬的人不喜欢财富,而布施者倒象是在贪图财产。如果害怕布施使自己变得贫穷,所以悭吝的人不愿意发放布施。倘若悭吝必定会使人变得贫穷,以此原因,智者一有财产就会布施。

  世间的一切资具受用并非无因无缘而产生,今天富裕的人即是往昔修积布施的善果所致。此因与果的关系微妙难测,非凡夫分别念所能揣度,故遍知一切的量士夫——伟大的佛陀明确地告诉沉沦苦海的愚迷有情:“一切受用资具都是从布施中产生的。”对此金刚语我等末学勿庸置疑,况且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稍作观察便会发现,悭吝的人对财物看得很紧,一针一线也不忍使之为他人占有,而他们越是斤斤计较越是贫穷。相反,慷慨大方的施主乐于上供三宝,下施贫众,而他的财富却象夏天的雨水一样不断涌进。

  佛陀时代,有一对夫妇因前世双双以一块明镜、一瓶净水和一枚金钱供养僧众的缘故,因此他二人出生时显现了诸种异相:家中都生出自然井水,而且水中都生出诸宝,二人身体皆为金色,容貌仪表光彩照人,殊妙无比。所布施的与所拥有的东西从来都具有对应性,赝品化为真品,微物放大亿倍,当真应了名言:“失是为了得,奉献是为了拥有。”

  据《旧杂譬喻经》所载: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悭吝之人,家中虽然富裕,但却从来不给别人布施任何一点东西。一日,他躲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吃烤肉,天神看见他的举动,就变成一只狗绕着他转来转去地讨食。伊利沙见狗心生厌烦说:“你若四脚朝天,腾空且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话刚说完,狗即按他所言做了。他大吃一惊,却仍然舍不得与狗分食,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若你的两个眼珠现在掉到地上,我才给你吃一点。”话音未落,狗的两个眼珠“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心想:这下狗眼已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端起饭和肉,换了个地方,放放心心地大嚼了一顿。天神见他远去,一下变成他的模样,来到他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如果有人胆敢冒充我,一顿棒子把他赶出去。”然后进屋,下令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给穷人们。伊利沙吃饱喝足,摸摸肚子,满意地往家赶。到了家门口,守门人一把将他挡住,不让进。他发脾气说:“混蛋!瞎了眼吗?我是你们的老爷。”守门人恶狠狠地说:“怪不得老爷刚才吩咐,叫我把冒充他的人赶走,果真有人敢来冒充老爷。”说着一顿棍棒就把他赶走了。伊利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全部财产都被穷人们分完了,心里一急,便疯了,从此沿街乞讨,潦度余生。

  从因果规律上讲,悭者不富而施者不贫这两者是稀奇的,一般人觉得无法理解,那就需要仔细思维佛说的教言。反方面讲,似乎悭吝者并不喜欢财富,好施者反倒贪财一样。悭者不正是贪财不施舍的吗,为什么又说他不喜欢财富呢?这是运用反衬的手法,深化悭吝的过患与布施的利益。作者的本意为:悭者不愿布施,所以今生后世不会得到财富,已断财富之缘故。明知此理仍然不去布施,难道不是不喜欢财富吗?布施亦复如是,因施能得广大的利益,所以好施者对他人广施财物看起来就好象很贪财了。

  悭吝的愚者不懂得布施的真意,以为财物布施后,自己会变穷,故说:“东西越多越好,给出一份就少一份,给完以后我吃什么?穿什么?”因此他们坚决不做布施。愚者有此顾虑,在所难免,因为他们没有闻思佛菩萨的经论教典,无有取舍智慧实在可怜。智者了知依靠布施能得广大福果,而悭吝不施终将受穷遭苦的道理,再加上修行空性的正见,不执著心和物,所以稍有财产便作布施。智者听到布施者的声音则心下大喜,布施后见受益者离苦得乐,则更为欢喜。

上传日期:2014.元.07

  相关资源:《格言宝藏论本颂》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