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道德书籍 >>open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注解
Email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相无相分第九

六祖注解


果虽有四。相本无二。故受之以一相无相分。


(一)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二)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也。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三)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期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却生天上竟。遂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四)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六)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瞋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七)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六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八)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