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东方阳熹言道录 >>open妨碍真知的五种错误见解(图)
Email

 

《东方阳熹言道录》

 

二四七、妨碍真知的五种错误见解(图)

作者:东方阳熹

 

 

  

  一个人无论信仰何种宗教,以何种方式修行,修习何种法门,只要存在以下五种错误见解中的任何一条,皆不能获得觉悟和解脱。

  五种错误的见解在佛教简称为“五见”,其分别是: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见,五戒禁取见。

  “五见”又名“五利使”、“五染污见”、“五僻见”。“五见”属于见修二惑中的见惑。何谓见惑?通俗的讲,就是这种错误和虚妄的见解会隔碍道体,迷惑心性,驱役心神,使人走向堕落、罪恶和歧途,流转三界,无有出期,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将“五见”称为恶慧的原因。

  佛教典籍对“五见”的解释多为文言文,且不够详明,致使常人难以理解,忽略了其重要性。为了使读者能够更清晰、更准确的了解“五见”,本人以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对“五见”逐条讲解和论述如下:

  一、身见

  身见,即我见。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行者迷失心性,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将心识变现出的幻化之我执为实有,而产生出我见。人有我见,把这个假我当成真我,就必然被这个假我所迷惑,为这个假我所痛苦和烦恼,并且为了捍卫这个假我,做出种种损害他人和社会,违背良知、道义的事情来。

  从根本上讲,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贪心、嗔恨、愚痴、轻慢、嫉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战争和杀戮,都是由这个虚幻不实的假我产生的。

  关于身见,即色身之假我,在经书中有不同的论述;若从色受想行识的方面论,则为五蕴和合之假我;若从气象的方面论,则为水火土风四大假合之假我。以证明无我为目的,无论是心识之假我,五蕴之假我,四大之假我,三种论述皆无矛盾。但从究竟义来说,水火土风和五蕴之论虽意在破除我执,但仍落于有物,总不如佛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及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之论更为直接了当。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得知,修行者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不可能将色身之我看空、看破。看不空、看不破这个假我,就必然产生我执;既有我执,就不可能没有生死、得失、是非、好坏的痛苦和烦恼。

  反过来说,修行者不能破除身见,也就不能去除我执;不能去除我执,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去除贪心、嗔恨、愚痴、轻慢、嫉妒,以及人与对境产生的二元分别和对立。

  修行者看不破假我,也就不可能看破外尘境;放不下我执,也就不可能真正放下情执爱欲和种种的执著妄想。故修行者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看破自我之假相,去除我执,乃是获得解脱之根本,亦是修行之根本。

  修行者果真做到无我,附着在“我”上的一切妄执自然脱落,如此又何来的压力?何来的痛苦烦恼?

  二、边见

  边见,即二元分别。一切非中道的二元见解,诸如善恶、有无、人我、是非、生死、善恶,断常,皆属边见。

  无有分别,即无对立、无矛盾,也就不会心生嫉妒、歧视、美丑、贫富、贵贱之痛苦烦恼。

  凡未证得无我者,必有二元分别;既有分别矛盾,必有相应的痛苦和烦恼。由此可知,修行者若想获得解脱,必先去除自心的分别和矛盾;若想去除自心的分别和矛盾,必须去除二元分别;欲去除二元分别,必先证得无我,去除我执;这也是为什么在“五见”中把“我见”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边见有粗细、深浅之分,若论细处,举心动念,即落边见;以诸法为实有,即是边见;一切心识,即是边见。修行者在未降服自心、做到一切法空、转识成智以前,皆心存边见,未得解脱。

  三、邪见

  五见中的其它四见:我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皆属邪见。邪见不胜枚举,但主要体现在断灭见和常见上。断灭见,即拨无因果,否定因果循环报应之说;或认为人死如灯灭,否定轮回转世。常见,即不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将人我、轮涅、因果等诸法执为实有。

  凡众在未证悟空性以前,由于未了中道,所以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这也是大多数人容易走向堕落,误入歧途,被邪法和外道所迷的原因。

  四、见取见

  文殊菩萨云:“一切法空即是菩提”。凡众不知自性本空,不知诸法如幻,产生心与相的分别和对立,诸如能见所见,能作所作,即成“见取见”。又,修行者不知自心即是西方,自心即是涅槃,以心生心,谬见涅槃,以涅槃为有相,以涅槃为有得,即是“见取见”。

  六祖惠能大师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以其起心修心,即成颠倒;心求解脱,即是妄心;能见所见,即是分别。

  五、戒禁取见

  修行者不知自性本自圆满,本自具足,本无来去,本来自在,本自解脱,妄图通过有为法,诸如苦行、断食、戒食、戒欲等以为解脱之因,即落“戒禁取见”。又,某些信众持牛戒、鸡戒、狗戒,认为此生不食牛肉或鸡肉、狗肉,死后即可生天,反之就不能生天之类,即属“戒禁取见”。

  戒与所戒者皆非实有,故持“戒禁取见”者,是以诸法为实,落于常见。以戒淫为例,并不是一个人断了淫根、戒除了淫行,就可以证得涅槃。佛教之所以把戒淫、戒酒肉看得很重要,是因为饮食、男女是人身之大欲,其觉受最易使人产生贪执、迷失心性。佛教戒律之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看破和放下虚妄觉受的贪执,而证得自性空。也就是说,断淫、断欲不是根本,根本是断除这种觉受的贪执;戒淫、戒欲不是目的,目的是证悟空性。修行者若是以戒和所戒为实,即以我为实,以所戒之物,如饮食、男女为实,无论持守何种戒律,都不能返本还源,获得觉悟和解脱。

  “戒禁取见”者是把淫行、酒肉、人欲当成了实有,把涅槃当成了实有,而生出的分别妄想和邪执。佛言:“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本来无一物”“心法两空”。既然连我都不存在,淫行和酒肉又何来实有?淫行和酒肉既非实有,“戒禁取见”岂不是虚妄乎?人们执著虚妄,又何以获得真实的修行成果?

 

写于:2024年2月20日
上传:2024年5月01日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