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open道德真源 >>open专题论述 >>open什么是正定?
Email

 

什么是正定?

作者:东方阳熹

 

  这个问题是周良同学在收听完本人的录音《心灵的回归》后在留言簿中提出的。他问,为什么说“喜怒哀乐不可断,思想不可断,断灭思想者,实是断灭心灵,断佛种性。”

  其实周良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等于是在问,如何算是正定……。

  因为当今的大多数修行者对自性认识不清,所以这些人不是落在相上,就是落在顽空上。因为落在两边,所以不能悟入一真之地,无法见性明心,获得真实的觉悟和解脱。

  人有心灵(佛性),才会有思想和见闻觉知的功能。人无心灵,思想亦无;人无思想,心灵亦无。因此说,心就是想,想就是心。人把思想和见闻觉知断了,等于把心灵(佛性)断了,此叫断佛种智。

  人要想获得心灵的安定和解脱,不是断念,断想,断相,而是在一切境界心不染著,不被心外的一切事物所转,此才是在一切相离一切相,在尘出尘的正定。

  《六祖坛经·定慧品第四》中说:“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中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又云:“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又云:“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当今,有相当一部分修行人都以空心静坐为修行,此是无法获得真正解脱的。著空,著相,皆属边见,皆属二法。学佛者必须通过阅读《金刚经》《六祖坛经》《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心经》等经典,对自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才能够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

  佛性是一真的,非想非无想,非念非无念。一些学佛者不明此理,不是著相、著声,心外求佛,心外寻求解脱,就是空心静坐,乃至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

  著相、著声外求,是将佛觅佛,迷失自心佛。空心静坐,断除一切思想,是灭佛种智。逃避红尘,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是著了一个静相。

  在一切相离一切相,在尘离尘,在色离色,才是禅定、正定、佛之正法。古人在诠释《道德经》时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郊。”说的就是在相离相,在尘离尘的道理。

  佛像中的佛,为什么会以莲花为座呢?此意在告诉人们,佛是在尘出尘,出污泥而不染的。三界永远是并存的,尘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人们以身逃避,是无法获得真正解脱的,人们唯有“于诸境上,心不染”,才能够在尘出尘。

  当今的一些学佛者错以为佛、菩萨是坐在莲花上成佛的,死后是让莲花接走的,岂不知,莲花也是相,莲花也有生灭,莲花也是尘吗?

  人们从自心用功,在一切境界心不起贪嗔痴,在一切相离一切相,在尘离尘,才能够获得真实的自在和解脱,此叫一步不移证莲台。可当今的一些人,把佛像底下的莲花宝座当成接引人们往西方极乐世界的奔驰汽车了,真是愚昧得可怜呀。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没说让人把喜怒哀乐给根除了。心灵(佛性)是活活泼泼的,是活机活用的。人们若是完全没有了喜怒哀乐,不就成了活死尸,榆木疙瘩了吗?

  佛经云:“有情来下种”,又云:“同体大悲”,又云:“悲智双方运用”,由此可知,佛是有情的,有思想的。

  心灵空无一物,却包含万有,包含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生,一念不生的心之本体,此“谓之中”。“喜怒哀乐”发生,无过无不及,就是心之用,此“谓之和”。人们把“喜怒哀乐”根除了,也就把“中”,即佛的种智断了。“喜怒哀乐”过了,就是习气用事,禀性当家了,先天性(佛性)也就断了。

  我们把天的怒气比喻成风,如果风太大,就不和、不中了,此风就成了暴戾之气,此不但不能利于万物,还会摧毁和破坏万物。但若是完全没有了风,万物也就不能生长了。因此说,大道是活活泼泼,周流天下的。人也是一样,要活活泼泼的周流天下,利益天下才行。一些人不明此理,把自己修成活死尸,木头人了,此既无益于己,也无益于家庭社会。

  事实上,著空的修行者永远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无念、无想、无相。因为无念也是念,无想也是想,无相也是相。

  心灵(佛性)好比是面镜子,思想和见闻觉知到的一切好比镜子中的影像,镜子中的影像与镜子永远是并存的。人们不明在相离相的道理,为了去除镜子中的影像,把镜子也一同给去除了,就落顽空了。

  其实我从前在“枯木禅之色与心”中已经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大家可以参阅。

  注:请参阅《何谓闭关》一文。

东方阳熹
写于:2007年12月25日

返回目录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ode.info